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冯妙玲 薄艳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
摘要:课堂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很多老师都重视课堂纪律的管理,都希望自己在上课过程中课堂纪律非常好。本文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什么是好的课堂纪律如何才能使课堂纪律保持好的状态做出详细的阐明。在小学课堂中存在的很多纪律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发生课堂争执、做小动作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并加以分析,提出了教师的对课堂如何把控、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如何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相关的对策,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小学;课堂纪律;课堂管理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小学课堂是孩子们接受系统教育的起点,对于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以及社交技能的培养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课堂纪律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纪律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课堂纪律得到有效维护时,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高。此外,良好的课堂纪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研究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及其对策,不仅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深远投资。
在面对小学课堂纪律问题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管理策略。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
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现状分析
2.1 纪律问题的类型
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秩序,还干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其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争执、做小动作和随意说话是最为常见的几种类型。
2.1.1 注意力不集中
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可能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而是分心于其他事物,如玩铅笔盒、抠手指或东张西望。这种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周围同学产生干扰,破坏课堂的学习氛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具、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等[11]。
2.1.2 课堂争执
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引发争执,甚至升级为打架。这些争执往往源于同桌之间的微小矛盾,如橡皮的借用、桌子位置的占用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对学生的友谊和感情产生负面影响,破坏课堂的和谐氛围。为了避免课堂争执的发生,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和合作精神,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明确学生的行为界限[12]。
2.1.3 做小动作和随意说话
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如玩笔、折纸等,或者随意与周围同学说话、打闹。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上却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严格的课堂管理措施,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行为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纪律问题外,小学课堂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纪律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等。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教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为了解决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管理措施。同时,学校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共同解决课堂纪律问题。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2.2 纪律问题的原因
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其产生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学生、教师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2.1 学生因素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纪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由于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难以长时间专注于课堂活动[15][16]。此外,小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可能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意识地违反课堂规定 。
2.2.2 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纪律的维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方法,导致课堂环境松散无序 。教师的教学风格、态度以及个人魅力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例如,过于严厉或放任自流的教师风格,都可能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而引发纪律问题 。
2.2.3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的不和谐、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或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例如,家长若忽视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或者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支持,孩子在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懒散、不专注等问题[16][17]。
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家庭教育的多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以及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小学课堂环境。
2.3 纪律问题的表现形式
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因年级而异,还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些纪律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课堂管理提出挑战。
2.3.1 年级差异
在低年级课堂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律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和做小动作等纪律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玩铅笔盒、抠手指,或者东张西望,这些行为虽看似微小,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果[18]。相比之下,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加之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影响,课堂争执和打闹等问题更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课堂秩序,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3.2 性别差异
除了年级差异外,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纪律问题的表现形式。男生由于天性活泼好动,更容易表现出打闹、争执等外显性违纪行为。这些行为往往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而女生则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等内隐性违纪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直接破坏课堂秩序,但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管理措施。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压力,及时化解课堂争执和打闹等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奠定基础。
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引导,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家长可以在家中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同时,家长还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和措施[20]。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小学课堂中的纪律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对策
1. 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纪律
(1)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小学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要制定各种严格的班级制度,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行为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谐课堂纪律。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我们不主张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把小学课堂搞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觉课堂很压抑。教师要可以合理的调节课堂氛围,通过唱歌或者游戏调动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一个愉悦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掌握好“动”的尺度,不能让课堂过于活跃影响教学,动静结合,促进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2)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例如,教师将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打印出来贴在班级里,主要内容包括:预备铃响后要迅速回到教室,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上课铃响后,老师走入教师,班长要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老师礼毕同学们坐下;如果上课迟到,需要在门口打报告老师允许后再进入教室;上课保持正确的坐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向要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允许后起立回答问题;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能恶意打断,老师不让讨论时,禁止相互交头接耳;下课铃后,教师离开教室以后学生们方可离开。
通过设置这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维护课堂秩序。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用亲切的语气来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自觉改正,不断进步。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捣乱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方式演示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整个教学活动。例如,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教师可以走出去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敲敲他的课桌,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讲。
2. 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教师不间断的指导和教育小学生的一举一动。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良好的课堂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重要动力。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优化课堂纪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除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以及教授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当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也会更加规范。
实施目标导向的激励策略。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定明确、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激励计划。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进取心,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减少课堂违纪行为。同时,目标的达成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再者,建立学生自我反思机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监督,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共同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家校合作被视为改善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的重要一环。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共同促进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全面发展。以下是具体的家校合作策略:
1、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家长和教师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定期、有效的沟通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包括定期的家长会、电话沟通、电子邮件交流或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微信群等方式。通过这些渠道,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纪律表现,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双方共同分享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2、共同制定与执行教育计划:
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和执行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学科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态度培养等方面。同时,计划还应规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内容,确保学生在校和在家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通过双方的协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课堂纪律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行为表现、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解决的研究有理由相信,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对此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其健康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积累经验,用充足的耐心和爱心对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加以干预,就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课堂秩序井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让学生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成长。
![]() |
![]() |
![]() |
![]() |
![]() |